通常,金属结构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如何同时提升强度与韧性一直是金属材料领域的核心问题与重大挑战。共晶多主元合金因具有“软”和“硬”相交替排布的共晶结构而具备高强度与延展性的平衡,但传统共晶多主元合金特定的层片状或棒状共晶结构也限制了其力学性能的进一步突破。
近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香港城市大学、新疆大学等团队在国际顶刊《Advanced Science》发布重磅研究成果,成功开发出新型蠕虫状共晶多主元合金。该合金颠覆了传统层片状/棒状共晶结构,实现了强度与延展性的双重飞跃。这项研究不仅为共晶合金家族增添新成员,也为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设计开辟新路径!
研究团队制备了(AlCrFe2)65Ni35多主元合金,并通过相图计算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确认合金具有共晶组织。该合金具有蠕虫状共晶结构由扭曲的亚微米级FCC相和失稳分解的纳米级BCC/B2相组成。与层片状共晶结构相比,蠕虫状共晶结构在空间上具有更丰富的FCC-BCC/B2相界,从而在变形过程中能够产生更显著的异质变形诱导强化效应。蠕虫状共晶多主元合金的抗拉强度达到1322 MPa,延伸率达到19.5 %,均显著超过类似制备工艺下的同体系典型层片状共晶多主元合金。此外,扭曲分布的相结构能够有效弱化应力集中,促进位错增值,进而提高合金均匀变形能力,局部二维全场应变显示合金均匀变形量超过15%。
为揭示蠕虫状共晶结构的形成机制,团队建立相场-相场微弹性耦合模型来模拟凝固过程。在层片状共晶多主元合金中,FCC与BCC相弹性模量具有显著差异,强烈的界面能各向异性诱导了“晶体学锁定”效应,迫使两相定向生长,形成层片状共晶形态。在蠕虫状共晶多主元合金中,两相具有相似的弹性模量使得界面能趋于各向同性,以至于环境中微小的热扰动即可引发层片结构发生扭曲,最终形成蠕虫状共晶结构。
从“直线”到“蠕虫”,不仅是微观形貌的革新,更是材料设计哲学的跃迁。此项成果不仅拓展了共晶合金的设计思路,也为高性能结构材料的开发提供了结构设计新范式。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新疆大学博士生黄留飞和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生韩宜成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李晋峰研究员和香港城市大学栾亨伟博士后、吕坚院士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其他重要合作者包括新疆大学孙耀宁教授,香港大学A. S. L. Subrahmanyam Pattamatta研究助理教授(RAP),香港城市大学栾军华博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任聪聪和周元枫老师,大连理工大学王清教授和美国田纳西大学Peter K. Liaw院士。
投稿作者:黄留飞
论文信息:L.F. Huang, Y.C. Han, Y.N. Sun, et al, Vermicular Eutectic Multi-Principal Element Alloy with Exceptional Strength and Ductility. Advanced. Science. 2025, 2501150.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501150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