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冰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在零下环境中,固体表面极易形成冰层。然而,冰的过度积累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例如,飞机机翼结冰会影响其动力学性能,涡轮机结冰会降低功率输出,输电线结冰会导致电路故障。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防/除冰技术,以防止与积冰相关的危害。
传统的除冰方法包括机械除冰、电热除冰、化学除冰等。这些方法需要额外能耗,可能会损坏材料表面,且存在效率较低、环境污染等问题。幸运的是,近年来已经提出了多种延缓结冰的新方法。研究表明,光滑注液多孔表面(SLIPS)不仅能减少结冰前的水分积累,还能降低结冰后的冰粘附强度,因而备受关注。然而,其防冰性能会随着润滑剂的蒸发而逐渐下降。基于此,进一步开发了一种具有多级粗糙结构的超疏水表面(SHS)。SHS表面的水滴只能通过固-液界面空气层形成球状液滴,不仅减小了液滴与基材的接触面积,而且形成热传导屏障,使其成为有效的防冰材料。尽管SHS具有显著的延迟结冰能力,但在长期低温环境中仍无法避免结冰。一旦表面粗糙结构被浸润,SHS将完全丧失超疏水性和抗冰性,液滴会迅速附着冻结。此外,表面微结构会使水滴产生钉扎效应,进一步增加了冰滴与基底的粘附强度。因此,仅靠单一被动防冰策略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
太阳能作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在解决全球化能源问题方面优势显著。以太阳能为外部能源输入,将光热材料与SHS结合形成主-被动协同防/除冰材料,是一种可行途径。光热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热转换性能,适用于除冰和除霜,但这不可避免地会引发高温环境下涂层表面过热问题,极大限制了防/除冰材料的大规模应用。
近期,西华大学王剑/唐祁峰/黄敏团队通过喷涂法,成功制备了一种具有润湿性转换功能的无氟光捕获超疏水防/除冰涂层。
使用改性二氧化钛(TiO2)构建粗糙结构,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作为光热材料,通过简易喷涂法制得具有润湿性转换特性的无氟光热超疏水涂层。 该涂层具有优异的超疏水性,其接触角(CA)为161.5°,滚动角(SA)仅为7.7°。在-10℃环境下,该涂层的结冰时间延迟到2248秒,比裸基材延长了约19倍,表现出优异的抗结冰性能。即使在-15°C时,水滴仍能在涂层表面弹跳,有效防止积冰形成。在模拟太阳辐射下,该涂层表面冰滴可在283秒内迅速融化。值得注意的是,在紫外线(UV)照射30分钟后,该涂层表面能实现从超疏水性向亲水性转变,停止UV照射后,超疏水性即可恢复。 因此,本研究为缓解夏季高温导致的涂层过热问题提供了经济环保的解决方案,极大拓展了防/除冰涂层的应用范围。
PSTM功能演示图 PSTM功能演示图。
涂层制备过程 PSTM涂层制备过程。
光热效应机理图 PSTM光热效应机理图。
数据来源与出处 相关研究成果以“Light-trapping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s with switchable wettability to solve low-temperature anti-icing/deicing and high-temperature overheating problems on surfaces”为标题发表在《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上。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