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声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引发质疑。据澎湃新闻报道,在中国科学院官网目前公布的院士名单、外籍院士名单、已故院士名单以及已故外籍院士名单中,均查无此人。8月5日,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这一身份系伪造。
事件曝光后,曾宣传阮少平的广东惠州博罗县罗浮山泰学学校、东莞市沙田镇中心小学等单位已删除相关内容。博罗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表示,6日上午,县政府已将该事件移交教育局,目前相关科室正在开展调查。博罗县卫生健康局称,已介入此事,后续将发布公告。
自称“院士”竟无人质疑 公开资料显示,阮少平近年来以“院士”身份频繁出现在全国多个活动现场,还自称为“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健康总顾问”。 微信公众号“民族品牌发展工程”多次发文宣传阮少平。文章提到,“中国科学院院士、雷神山、火神山政委,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原副校长、《中医中国》发起人、《灿烂中国》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健康总顾问、《灿烂中国》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健康总顾问阮少平院士在大会致辞。”
新京报记者查询发现,微信公众号“民族品牌发展工程”多次发文宣传阮少平,称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雷神山、火神山政委,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原副校长”。经记者核实,上述身份均系伪造。
“民族品牌发展工程”账号主体为北京虎跃鹰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某告诉记者,公司于两年前邀请阮少平担任健康总顾问,“院士”身份系阮少平自称。
左一为阮少平(资料图)
报道显示,阮少平打着伪造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旗号,已在教育界游走多年,不少中小学“中招”。近年来,其曾在多省区公开露面,至今年7月仍有活动。2024年9月,阮少平还曾受聘为广东一所小学的课程导师。
2024年4月,自称为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的机构又刊发消息称,4月1日,“文旅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就在我身边活动在甘肃南梁革命纪念馆和列宁小学启动。活动参与者就有号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阮少平以及全国公益之星、联合国63届67届妇女大会代表、广东好人、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永久名誉会长李建辉。
2024年4月的甘肃一行,阮少平与“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永久会长李建辉”先后赴甘肃庆阳庆城虹鑫骨头城、甘肃省庆阳市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活动。这些活动中,阮少平均打着“为全球健康治理提供中医药中国解决方案的发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招牌。
2024年4月11日,阮少平又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健康总顾问”的身份赴山东济南某酒庄参观交流。该酒庄负责人亲自接待,双方就“中国传统白酒与中医药结合”作深入交流,助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消息表示,“双方将就下一步‘药食同源’相关课题与产品研发作进一步深入合作与推广,利用在行业内各自领域所属优势,为人类大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的更大贡献。”
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民族品牌发展工程”微信公众号也是频频发布“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活动信息的一个平台。
例如,该公号曾在2024年5月13日发布消息,《灿烂中国》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510中国品牌日活动于当年5月10日在河北衡水耘酒酒业有限公司成功召开,到场嘉宾除了有相关部门退职领导,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医中国》发起人、《灿烂中国》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健康总顾问”阮少平。
酒业与中医药,正是阮少平事业布局的两个方向。
一段长达7分多钟、曾在多个账号发布的视频显示,今年6月,阮少平到现场为某酒企“民族品牌出海行动发布会”站台。在向四座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后,阮少平开始介绍这家酒企的历史,还就中医药与酒的结合做阐述。
对此,一些网友疑惑,信息时代核查一名院士的身份,并不算难,那么,相关学校和机构在聘请相关人员担任课程导师、在开学典礼上发言时,为何不对其身份进行核查?学校的上级部门,为何也未曾发觉其间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追问。
事实上,假院士能在教育界游走多年,招摇撞骗而未被戳破身份,表明当前部分学校依旧存在“追名逐利”的浮躁校风、学风:学校想聘请院士这样高级别的专家做顾问,提升学校声誉,而不法分子则看准这一点,投其所好包装身份。
对此,不仅要对假院士打假,追究其招摇撞骗的责任,还要反思当前学校办学中存在的“唯帽子”情结。
据报道,一所涉事学校的工作人员称,阮少平等人跟学校内部人员相识,当时是以朋友的身份来学校的,不是学校专门邀请的。但在不少网友看来,这一回应经不起推敲。一名“院士”如果仅以朋友身份到访,学校为何还要发报道,并聘请其担任课程导师?这明显是工作关系,学校如此回应,有推卸责任之嫌。
对一所学校来说,聘请专家担任学校顾问、课程导师,邀请专家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并非小事。如果不核实其身份,仅因学校内部人员认识,就认定其身份并聘请,这是极不严肃的。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学校还进行了公开报道,而报道后,上级主管部门也未对此提出质疑。从学校角度看,聘请了一位“大人物”担任课程导师,邀请到一位大家出席开学典礼,这是很有面子的事。对此进行报道很正常。而报道后,当地教育部门对学校聘请院士一事加以关注几乎是必选项。
但从现实情况看,似乎所有人都相信学校聘请的、邀请的就是院士,鲜有人去求证。这也折射出当前存在的迷信“帽子”倾向。起码从结果看,当地教育部门与学校均把这当作了工作的成绩。
然而,这样的做法,会让学校的报道反过来为假院士背书。于是,假院士凭这些“证据”混得风生水起。
2023年公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规定,禁止以院士名义参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学部和学术团体、学术期刊以外活动。按照这一规定,就是“真院士”,到中小学参加活动,也不能冠以院士名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院士头衔回归荣誉,并破除“唯帽子论”。
而这也再次警示,办学要脚踏实地,不要搞花架子。学校聘请校外专家,发挥专家引领作用,不能追名逐利,做形式主义表面文章,而是要强调实际效果,要聘请真专家,真正发挥专家的作用。就此去看,这起假院士事件,无疑需要涉事学校、当地教育部门深刻反思。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