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院士候选人陷科研公平风波
2025-09-19 13:36:53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网络 分享至:

 

2025年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名单公布后,在学术圈引发争议。候选人刘建国被指曾将其个人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其子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申报项目,这一新闻迅速激起公众对学术道德、科研诚信以及青少年科技竞赛公平性的强烈质疑。


争议起源:父子科研成果高度一致


2015年,当时年仅13岁的初中生刘某阳凭借一项名为“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的发明,获得了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并因此被合肥一六八中学以科技特长生身份录取。


刘某阳凭雾霾检测装置获奖


然而,该“发明”很快被指并非真正由其自主完成——其设计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安光所)2012年的一项科研成果“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仪”存在惊人相似:不仅名称与工作原理完全一致,连外观也几乎如出一辙


值得注意的是,在原属于安光所的仪器上,“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字样的标识,在刘某阳的参赛装置中被用黑色胶带故意遮盖


更具争议的是,该项2012年科研成果的主要负责人正是当时任安光所副所长的刘建国,而刘某阳的父亲,正是后来升任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长的刘建国

刘某阳的发明装置(左图)

安光所的科研成果装置(右图)高度一致


此外,2018年就读合肥一六八中学的刘某阳再次凭借发明“酒驾安全激光快速筛查系统”,获得了多个奖项,并获国家专利。无独有偶,该发明也与刘建国2011年所申请的国家专利“激光酒驾道边在线监测系统”原理高度相似。


如此高的相似度,实在难用“巧合”二字来解释。


一稿多投?本人学术研究亦有争端


除了为子女升学铺路的争议,刘建国本人的学术问题更直接:1997年到2015年间,他至少有6组共14篇论文重复发表,涉及《光学技术》《仪表技术与传感器》《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等多个期刊,其中多篇已被杂志社撤稿。


如在1997-1998年期间,他关于“光栅卡卷尺测长技术”的文章,先后在3本期刊发表;2008年关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辨率对氯仿测量精度的影响”,也发了两篇几乎一样的文章;甚至2015年关于“TDLAS技术测氧气流速”的论文,也在《中国激光》和《光子学报》各发了一次。

刘建国关于“光栅卡卷尺测长技术”的文章在不同期刊发表


学术道德红线不容触碰,院士评选需要高标准


院士”称号不仅意味着学术成就获得最高认可,更有着引领科研风尚、为后学树立典范的崇高责任。中国工程院明确规定:“候选人如存在抄袭、剽窃、侵占他人成果或违反署名规范等学术不端行为,将被取消候选资格,严重者终身不得参选。”


刘建国2021年已曾入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5年再次成为候选人。目前对于这些争议,刘建国本人尚未公开回应,其所在单位表示“正在核实”。舆论呼声高涨:“必须给真正埋头科研的人一个交代。


这桩旧闻的“翻红”,本身就是一种信号——公众对学术操守的要求,从来没有放松过。


也期待着相关部门能正视争议,开展独立、公正的调查,给公众一个负责任的答复,让学术环境才能回归清澈与公正,让年轻一代坚定信念:靠实实在在的学识与努力,终能抵达远方。


对于2025年院士候选人,有不知名网友竟做了一个网站,专门整理了2025年院士候选人的网络负面舆情。贴两张马赛克处理的截图,网址就不放了,安全第一。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